我國90%的食品添加劑,從合成技術到毒理試驗,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很少有單品添加劑是自主研發的。原因很簡單——單品添加劑的出現,從實驗室階段到市場,至少需要十幾年的研究和毒理試驗才能獲得國際認證并投要1000多萬歐元。
我們知道,每個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在沒有比較和篩選的情況下盲目復制外國標準,很難長期保證食品安全。此外,由于一些添加劑成分復雜,安全性往往需要幾十年的反復試驗來證明其安全性。在國外標準中,經常出現以前允許使用修改標準。以中國氧化溴酸鉀的經驗為例。1914年,溴酸鉀開始被用作提高面包質量的添加劑。80多年來,它為是的面粉添加劑,1988年,日本研究室發現溴酸鉀有問題,然后世界其他的研究室也發現了問題,當各國開始禁止時,中國剛剛批準使用溴酸鉀。
此外,據了解,中國有2000多種食品添加劑,但只有200多種制定了和行業標準。此外,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復合食品添加劑沒有產品質量標準。
標準制定者=標準受益者?
在面粉中是否允許添加增白劑的幾次協調會議上,衛生部指出,禁用會導致食品添加劑廠破產,員工下崗。糧食局內部人士反對這一觀點:“國內生產的所有面粉均加入過氧化苯甲酰,總價值不足1億元。這是一個值得特別支持的行業嗎?”
根據數據,中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的制定是由一個名為食品添加劑委員會的機構決定的。該組織的負責人在一次采訪中公開表示,中國食品添加劑標準的制定過于保守。該組織的成員包括化工、輕工業、食品添加劑行業和質檢總局的專家。在組織相關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食品添加劑擴大和改變使用范圍。
標準之爭是利益之爭。企業往往是標準制定機構的贊助商。如果標準較低,大量企業將被納入,利潤率將大大提高。
被允許無害?
衛生部等部門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宣布取消食品添加劑過氧化苯甲酰和過氧化鈣。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中生產和添加這兩種物質。這標志著中國食品添加劑管理的原因“允許沒有傷害”向“禁止沒有必要”巨大的變化。事實上,這也表明,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如果企業想在食品中添加某些化學物質,只要提供證據證明其無害健康,就可以獲得批準。
按照國際慣例,如果一種添加劑想添加到食品品種中,必須經過“確實需要技術”,“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列入食品添加劑清單”,“許可生產”四個門檻可以用作添加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工作委員會行政法辦公室主任黃偉表示,根據本法律規定,企業添加食品添加劑目錄以外的物質,即使對人體無害,也是違法的。